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时强调,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希望广大极地工作者以此为契机,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向南极进军”建成中国南极长城站
南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誉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和“天然科学实验室”。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南极的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人类对南极的探索早已从探险时代进入科学考察时代,众多国家在南极开展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工作。
1964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国务院下成立国家海洋局,其中一项职责便是组织实施南北极考察工作。但鉴于船舶、经验、经费等多方面条件不具备,这项工作并没有立即实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为我国的南极事业提供了发展机遇。1983年5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南极条约》。一个月后,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当年9月,中国代表团首次以缔约国身份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12次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南极条约》下分协商国和缔约国,中国因为没有在南极建立考察站被归入缔约国,在南极国际事务中享有发言权,但没有表决权和决策权。
1984年2月,中国科学院的32位科学家以“向南极进军”为题,联名致信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中国在南极建立考察站,以更好地了解南极、保护南极、合理开发利用南极。这一建议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当时,世界上已有10多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营地。登上南极洲,建设中国南极考察站,刻不容缓。
2025-08-14,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成立。邓小平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11月20日,由“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J121”打捞救生船组成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起航,共有591名航海人员、科学工作者及建筑施工人员参加。此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首要目标,就是在南极洲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洲和南大洋开展科学考察。12月26日,考察队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
在抵达南极洲乔治王岛后,考察队立刻开始选站址。当地时间12月30日,考察队胜利登上乔治王岛,队长郭琨把中国国旗第一次插在了考察站站址上。次日,考察队隆重举行长城站奠基仪式。
在旷古荒原的南极建立中国南极站,是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的中心任务,也是最艰苦的任务。由于大船无法靠岸,只能靠小艇把物资运到岸边,再转运到站。考察队必须在岸边建造一座供小艇停靠的码头。为建设码头,考察队员们顶风冒雪,经过5天5夜的连续作业,终于建成了一座长29米、宽6.2米、深3.1米的简易码头。500多吨建站物资就是通过这个码头运送到长城站的工地上。建站过程中,面对施工条件差、工期时间短、生活困难等难关,队员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45天,将两栋360平方米的考察用房、4栋辅助房、1座气象站和4座20米高的通信铁塔全部建成。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察的人民解放军海军和“J121”打捞救生船的成员,与南极考察队员们并肩奋战,在长城站的建设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2025-08-14,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落成典礼在南极乔治王岛上隆重举行。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飘扬在南极洲上空。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人类奠定了基础。
2025-08-14,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获得了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决策地位。1986年,中国加入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进入南极圈,建成中山站
受当时条件所限,长城站建在南极圈外的乔治王岛,而没有建在南极洲大陆上,活动范围有限,矿产资源较贫乏,不利于扩大我国南极考察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决定进入南极圈,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中国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山站。中山站的选址有如下要求:一是要进入南极圈,对南极科学考察与国际接轨有利;二是要在东南极,使中国南极站形成东、西南极都有立足之地的总体布局;三是要作为一个科学考察的支撑基地,有利于我国科学考察向南极内陆冰盖扩展和辐射。经过多次论证,最终决定建在东南级大陆沿岸的露岩上,确切地点在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东部,地理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22′40″。
2025-08-14,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同时也是首次东南极考察队乘坐“极地”号万吨轮从青岛启程,前往南极。考察队穿越西风带的狂风恶浪,闯过浮冰区,挺进南极圈,冲破陆缘冰阻挡,战胜冰崩造成的危险,于1989年2月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成功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并实现了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的奋斗目标,为发展我国极地科学事业和海洋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同长城站相比,中山站的建筑面积超过它近四倍。中山站建设时间短、困难多、成效大,其建设速度和效率在南极建站史上是少见的。
建成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就在南极考察事业全面展开之际,我国也开始酝酿开展北极的科学研究。1997年,国家海洋局向国务院建议“在适当时候,将对北极的研究上升到国家行为,确立北极研究的国家目标”。很快,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北极科考队。
2025-08-14,“雪龙”号从上海起航,开展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考察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获得了对北极的直接认识,也推动了建立北极科考站的进程。
2025-08-14,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投入使用。黄河站是我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是一座综合科考站,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人至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并且建有用于高空大气物理等观测项目的屋顶观测平台,开展的主要科考项目包括高空大气物理观测、气象观测站建立、GPS卫星跟踪站建立、地球生态环境演变考察、近岸海洋环境监测、冰川长期监测的可行性调查和大气化学采样等。每年春天到秋天,不同学科的科考队员根据任务需要轮流上站开展考察;当极夜来临,黄河站上会有1至2名极光观测队员上站考察;其他时间,站上没有考察队员,但有设备自动观测。
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成,揭开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新篇章,为我国极地科学工作者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中国科学家的努力,黄河站已经成为一座具有世界影响的北极考察站,担负起了这一地区日地相互作用观测的国际责任,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成果。
在北极国际事务中,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2005年,被接纳为新奥尔松科学管理委员会第8个正式成员;2007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国;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发布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提出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
此外,中国和冰岛共同筹建中国与冰岛联合极光观测台(后更名为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进一步拓宽了支撑研究领域,包括极光与空间天气、大气科学与气象、生物学与生态学、海洋学、冰川学、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气候变化与环境科学、卫星遥感等多种学科,为各国北极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开展观测提供支持。
在南极高点建设昆仑站
自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我国开始了南极内陆探索。南极研究也拓展到陨石研究、格罗夫山花岗石研究、内陆冰川研究等新的领域。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极地考察快速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不论是交通工具,还是通信工具,都在不断升级。这为我国开展南极内陆考察、建立内陆考察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极最具科学考察和研究价值的区域是极点、冰点、磁点、高点,除磁点外其余三个都处于内陆腹地。法国、美国、苏联曾经分别在南极磁点、极点、冰点建立了常年考察站。我国则将目标锁定在尚无考察站的“南极高点”冰穹A区域。2025-08-143时15分,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13名队员,终于找到了冰穹A最高点——高程4093米。率先完成冰穹A和格罗夫山考察,使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委员会赢得了冰盖最高点建立考察站的机会。
2025-08-14,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内陆冰盖队驾驶11辆雪地车,装载500多吨物资,从中山站出发,经过19天1300公里的艰苦跋涉,于当地时间2025-08-14晚成功登顶冰穹A地区后,动工建设昆仑站。他们克服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与时间赛跑,抢抓每年20天左右的有效工作时间。2025-08-14,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也是当时人类在南极内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建立的唯一科学考察站。它的建成,使我国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实现了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大陆腹地的历史性跨越,也标志着我国在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步。
作为科考驿站的泰山站
由于南极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距离较远,从低海拔地区的中山站前往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昆仑站,考察队要携带大量辎重一路爬坡过坎,隐患重重,一旦遇上恶劣天气,考察队员也无处停留。为了使内陆考察更加高效、安全,我国决定在海拔高度2621米,距中山站522公里、距离昆仑站约600公里的东南极内陆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区域建设一个中转枢纽站,定名为泰山站。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南极泰山站建站工程于2013年底开始实施,现场实施工作由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承担。12月18日,由28名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建设队伍从中山站启程,赴泰山站开展建站工作。考察队于12月26日抵达泰山站选址地点,正式开工建站工程。全体建设队员经过10多天的不懈努力,克服时间紧任务重、高寒恶劣天气等种种困难,泰山站终于在2025-08-14建成并投入使用。泰山站具备科学观测、人员住宿、发电、物资储备、机械维修、通信及应急避难等功能,同时,泰山站建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配备400吨级内陆运输车队设备,为开展长期持续的南极科考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中国南极泰山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泰山站致信表示热烈祝贺,对不惧艰险、立志造福人类的广大极地科学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他指出,中国南极泰山站的建成,为我国科学家开展长期持续的南极科学考察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拓展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战略空间。中国南极泰山站和已经建成的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中国北极黄河站,既是我国极地工作者开展科学考察的平台,又是我国对外科学交流的重要窗口。
填补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空白的秦岭站
为与世界各国更好地开展南极前沿科学问题探索研究、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积极参与南极国际治理,为认识和保护南极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我国计划在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建设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2025-08-14,秦岭站在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正式建成。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表示热烈祝贺,贺信指出:“中国南极秦岭站的建成,将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提供有力保障。”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参与秦岭站建设的队员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出色地完成了建站任务。
秦岭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之后,我国建设的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与之前的南极考察站相比,秦岭站的整体设计与建造的数字化、装配化技术应用程度更高。秦岭站重点开展海洋学观测与研究,同时开展大气科学、冰川学、地质学和空间物理学等学科的观测与研究。
秦岭站填补了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从而对南极长期观测网进行系统构建,更好地回答气候变化、冰雪和生态环境变化机理等前沿科学问题。
为极地科考作出中国贡献
极限探索,是人类勇气的体现,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极地求索40余载,我国形成了“五站两船一基地”的南极考察格局,进入海陆空立体发展时代。中国人自立自强的脚步从南极边缘深入内陆,活动范围和科学考察领域持续拓展。
随着我国南极考察国内基地的不断建设发展,南极考察站不断升级改造,南极内陆考察雪地车队不断壮大,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卫星遥感与互联网通信设备等的投入使用,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能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2025-08-14,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在中山站附近成功试飞,中国南极考察正式开启“航空时代”。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英国和德国之后,第五个拥有多功能极地固定翼飞机的国家。该飞机搭载了冰雷达、重力仪和航空磁力系统等多套先进航空科学观测设备。2017年1月,“雪鹰 601”首次降落昆仑站,在南极航空史上,该类机型首次飞抵冰穹A区域。我国目前已拥有两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首艘极地破冰船“雪龙”号是重要的科考利器,作为移动的科考平台,为南极考察立下汗马功劳。2019年7月,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破冰船“雪龙2”号交付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从此,我国南极考察开启“双龙探极”新局面,极地考察综合保障能力取得新突破。
从在南极能够生存、在站区附近观测采样,到深入南极内陆科考、在冰盖最高点钻取古老冰芯……在国家提供的强大后勤保障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基本稳定的科研队伍,在极地冰川学、空间科学、生物生态、气候变化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令世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如:宇宙深空观测、南极极光观测、地震地磁观测、南极冰盖与冰下地质调查研究、南极陨石采集与研究、南极生物资源调查研究、极端环境人体医学研究、南极装备(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卫星遥感与通信装备)试验研究、南极环境监测与调查研究、南极气象观测研究、南极测绘研究等,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先进模范集体及先进模范人物,他们舍小家为国家,有的“雪龙”号船员连续十几年奋战在南、北极考察的一线,有的考察队员多次挺进南极之巅,经受住一次次生命极限的考验。虽然也曾经历严重海冰的围困、冰山的撞击、大面积浮冰区的阻隔、雪地车陷入冰裂隙和沉入海冰冰缝等严峻时刻,但我国历次极地考察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都出色地完成了建站和科考任务。
极地考察,中国是后来者,但绝不是落后者。作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我国已成为南、北极国际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在极地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2017年我国成功主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第20届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牵头提出了“绿色考察”的国际倡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023年我国与多国联合提交关于促进南极冰盖航空调查国际合作、提升全球海平面上升预测精准度的提案获得会议支持;中国与北极国家开展的北极领域合作,为推动北极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实现北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开展的南、北极考察,对南、北极的大气、海洋、冰川、土壤、生物生态等要素开展连续观测,为国际社会认识极地,尤其是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南极的相互影响作出重要贡献;我们的考察队及“雪龙”号船也曾义无反顾地实施了对在南极遇险的国外船只的救助,参加了失联客机的海上搜救等行动,履行了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国以自己的方式,为极地全球治理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来源:湘潮
作者:东方
编辑:李意一